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如何影響教育與學習環境?

無所不在的數位科技 如何影響教育與學習環境?

天下讀者俱樂部 2020-11-30 17:50

數位科技所推動的教育與學習情境

(一)教育與學習情境描繪

  1. 跨域空間、年齡的「隨需取用」學習情境

網路、數位科技對於教育與學習的影響之中,最為重大的改變莫過於改變了過去必須身在教室的「臨場學習」情境。這樣的情境、場域之中,有著非常明確的「角色劃分」;同時也必須限制在特定的時間、空間之中;而網路通訊、數位影響等技術的導入,可以產生跨越上述的時空限制,教師、學生可以藉由遠端的模式來進行教學;同時學生也可以在網路空間擷取自身所希望學習的內容。此舉帶來兩個重要的效應:

第一,教育與學習行為可以更為彈性化,可以配合當代人多元化的生活習慣,不限於特定的時間來進行學習。

第二,個人所扮演學習者的角色,對於所希望學習的內容有更多元化的選擇;藉由網路,可以選擇與個人生活、興趣、職業最為相關的學習內容,甚至可以自己選擇教學的方法與形式。

數位科技為教育與學習帶來了一種「隨時學習」、「隨需取用」的情境。這樣的情境讓學習變得更為快速、便捷。

(圖片來源:資料圖庫)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傳統的教育與學習環境大多於進入職場之前,在學校等正式教育體系之中取得,人們在進入職場之後,除了職業培訓所、社區大學之外,或者企業所開設的專業技能課程之外,事實上沒有太多的學習與教育管道。

隨著網路通訊服務日益普及化,教育與學習將會更為仰賴網路工具與平台來進行;同時也將會更加地多樣化、客製化,甚至朝向個人化發展;在未來應會有愈來愈多的網路課程被創造出來;也連帶迫使一般大學與院校提供更多線上課程,或者數位教育的內容。這些教學的授予,也可能會提供如同實體授課課程相同的學歷、學位證明。

 

  1. 「開放化」的學習環境與關係

數位科技讓教育、學習變得快速與便捷。在此同時,開放文化(Open Culture)與自造者運動(Maker Movement)的精神,也藉由社群媒體、自媒體進一步擴散;有更多專業領域的知識是透過一般民眾,而非是由公部門或者大型企業所編輯。這進一步改變了教育的內容,甚至是學習環境與教育關係(Educative Relation)。

從軟體開發、機械設計領域所孕育的開放文化、自造者運動。最核心的精神在於所有人都能夠是「知識」與實踐的貢獻者,而且強調知識的水平共享與共有。這樣的精神帶來最大的變化,莫過於讓教育的環境更為開放之外,一般民眾也可藉由網路獲取到不同的專業知識、配方與操作流程;同時,也成為這些知識的「驗證者」與「貢獻者」。此舉相對於偏向於機械學習的封閉教育系統來說,學習者有著較高的自主權,而且「學習者」也可以作為「教學者」,兩個角色可以不斷地轉換,並且知識也可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中,不斷被辯證與細緻化。

網路的虛擬平台,會進一步轉變成為不同專業社群討論、思辨的場域;彼此交換、散布資訊的同時,也進一步加快知識的傳遞速度;同時也不斷推動知識的開放化,甚至可以超越既有的國家邊界,形成跨越地理限制的全球性學習社群。

 

(二)教育與學習情境之中,會產生什麼樣的新課題

  1. 教育與學習知識的零散化

網路、數位科技帶來了一種快速、便捷的教育與學習環境,使得各種知識與資訊「取得」的難度降低。這也可能造成教育與學習內容更加地「分散化」與「零碎化」。對於學習者來說,最為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將這些知識、資訊以「系統性」(Systematic)的方式來分類與呈現,並且釐清不同知識之間的關係。

這可能會帶來兩個負面的影響:

第一,分散化的資訊,可能會讓學習者難以掌握全部知識的全貌,落入資訊片面化、不連貫的情境之中。此舉也可能讓人們「誤讀」學習的知識。

第二,處在資訊分散化、零碎化的情境之下,倘若不同的資訊傳遞單元彼此缺乏交流與溝通,會使得知識無法及時的討論與思辨。此舉則形成在特定群體之內同質性愈高,但在群體之外則可能同質性愈低的情況,這樣便會容易產生知識的分割、分群,不利於學習知識的反覆辯證。

因應上述的負面影響,如何系統性、有計畫性地學習不同的資訊與知識,並建立合理的學習計畫,便成為了關鍵所在;未來「導師」的角色,與其說是知識的生產或者傳遞者,其實更為像是知識的「組織者」,協助學習者在眾多零碎化的資訊之中,找出不同知識之間的系譜(Genealogy)與關聯。

 

  1. 辨別、查證「假知識」的能力

依循上述的「知識零碎化」現象,數位科技逐漸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習慣。人們如今必須面對的是如何在巨量的資訊之中,針對資訊進行分類與系統整理。這也意味著當代的學習者,必須擁有更為良好的知識判讀能力,否則容易落入不正確、錯誤資訊的引導,反而讓正確知識的學習受到阻礙。

隨著網路科技的進展,不僅知識的傳遞更便利,也連帶使得錯誤資訊的傳遞更為容易。這些錯誤資訊包括惡意散布的謠言、謊言,或者是由不正確資訊所堆疊而成的史觀。這些錯誤資訊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惡作劇,甚為嚴重者則可能是出於某種政治或者商業的意圖。

近年來不僅出現在媒體與傳播,就連同教育與學習場域,也可以發現有愈來愈多「假知識」出現,試圖錯誤引導人們。

延續上述所言,在網路、數位科技的影響之下,知識的取得更為扁平化之時,人們除了檢索知識的能力之外,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孕育出識別、查證知識的能力,並且讓這樣的能力滲透入一般的生活場域之中,成為一種良性的「數位習慣」。

一般來說,它可能意味著兩個層面:

第一,學習回溯、辨別知識傳遞點的來源。比如辨別取得的知識,是出自於哪一個國家,或者出自於哪一個組織與機構,並且學習由網路平台理解這個來源是否可信任(Trustable)。

第二,當辨別出來源之後,還需要針對知識進行多方的「交叉驗證」,也就是查看針對同一個事件或新聞發表陳述的組織或機構,是否也採用相同的價值與觀點。當多方查證的單元愈多,則更有機會接近該事件的全貌,甚至在此一過程之中,形成自己的觀點。

總體而言,當數位科技改變了學習與教育的模式與路徑之時,我們更應該要培養出更為謹慎的學習習慣,而此種習慣的養成、識別知識的真偽,甚至是識別其知識編寫背後的意圖,將會是關鍵的第一步。

倘若,缺乏這樣的習慣與能力,人們即使相較於以往有更多的資訊可以取得,也可能落入更為片面化、虛假化的不良學習情境,反而加深了群體隔閡、歷史偏見與歧視等不良的社會影響。

 

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《數位科技應用4.0:面對與科技共生的未來社會,你準備好了嗎?

 

【更多資訊請上《天下讀者俱樂部》;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!】

熱門文章
快搬走! 震後收回房屋學生怒:租約未到期
快搬走! 震後收回房屋學生怒:租約未到期

TVBS新聞網

破百萬下載!高三生自學開發「臺灣地震速報」APP 網狂讚:一人贏過國家隊
破百萬下載!高三生自學開發「臺灣地震速報」APP 網狂讚:一人贏過國家隊

中天新聞

餘震破千起嚇壞!國師示警「這時間」前必受震動 勿掉以輕心
餘震破千起嚇壞!國師示警「這時間」前必受震動 勿掉以輕心

TVBS新聞網

「30歲存款不到十萬」是啥等級?釣出一票人+1:正常社畜
「30歲存款不到十萬」是啥等級?釣出一票人+1:正常社畜

TVBS新聞網

台餐飲集團「驚爆倒閉」!500人失業 30間門市一排倒
台餐飲集團「驚爆倒閉」!500人失業 30間門市一排倒

TVBS新聞網

水逆掰掰!水星要順行了 4星座「好運旺炸」鹹魚大翻身
水逆掰掰!水星要順行了 4星座「好運旺炸」鹹魚大翻身

TVBS新聞網

社群「大頭照1特點」都是正妹? 一票點頭認證:IU就是啊
社群「大頭照1特點」都是正妹? 一票點頭認證:IU就是啊

TVBS新聞網

地震不斷!藥師佛「為民擋災」身首竟分離了 網祈福:天佑台灣
地震不斷!藥師佛「為民擋災」身首竟分離了 網祈福:天佑台灣

中天新聞

浩子認帶嫩妹逛菜市場     惟毅遭虧幸福肥「我現在發得很好」
浩子認帶嫩妹逛菜市場 惟毅遭虧幸福肥「我現在發得很好」

CTWANT

影/印度神童預言再中 最新預言警告台灣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小心10件事 特別注意5月
影/印度神童預言再中 最新預言警告台灣、美國、中國、印度小心10件事 特別注意5月

中天新聞

快訊/日幣持續走貶!「快見155」再刷34年來新低
快訊/日幣持續走貶!「快見155」再刷34年來新低

中天新聞

地震重創花蓮觀光業!遊客「全往南部走」 商家嘆:很怕讓員工放無薪假
地震重創花蓮觀光業!遊客「全往南部走」 商家嘆:很怕讓員工放無薪假

中天新聞

8.7超級大震恐襲台?專家大膽預警1事
8.7超級大震恐襲台?專家大膽預警1事

中天新聞

又是高3生開發! 自創「地震APP」下載破10萬
又是高3生開發! 自創「地震APP」下載破10萬

TVBS新聞網

印度神童最新預言曝光 台灣、美國、中國小心7件事 警告注意4、5、6月
印度神童最新預言曝光 台灣、美國、中國小心7件事 警告注意4、5、6月

中天新聞

台北也難逃?爆「台灣恐有規模8.7強震」 專家怒喊:不可能
台北也難逃?爆「台灣恐有規模8.7強震」 專家怒喊:不可能

TVBS新聞網

83
0
分享